爱学网——我学习,我快乐
最近,越来越少听到“惟一不变的就是变”这类误导性超过启发性的话了。慢慢摒弃浮躁、日臻成熟的中国企业,在转型的道路上,需要走得更稳健、更理性……
案例
信牛公司曾是业内一家较有实力的广告公司。但是随着1999年到2001年中国股市的牛气冲天,信牛也开始了涉足证券业的战略转型。
为了不影响原来的广告业务,信牛先是与一家著名股票分析软件开发商合作。作为该软件的区域销售代理,信牛的证券业务很快实现了赢利。而随着这款软件销售的异常火爆,自认为已经驾轻就熟的信牛也禁不住诱惑,不再满足做吃苦受累的销售代理了。
最终,经过全体高层讨论,一致决定自己开发软件!随后,老板通过关系为公司找到了相应的人才进行软件开发,开始了边继续代理销售边自主研发的阶段。半年后,信牛研发的股票分析软件一经推出,市场反应非常好。
于是,信牛的销售队伍在3个月内迅速扩张到300人。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工资成本、市场拓展费用、广告投入等各种成本费用的大幅增加,而投入产出比却在持续下降。不久随着全流通试点的启动,中国股市陷入了长达四年的熊市。而因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使信牛软件深陷困境。
虽说信牛软件的启动很顺利,但需求资金量比较大。于是信牛从原主业广告公司的业务利润中抽掉资金来支持软件开发,从而影响到了公司广告业务的开展,而处于勉强维持的状态。但当信牛软件的迅速低迷、前期运作成本的居高不下时,原来的广告业务不仅无力支援,自身也已然崩溃了。
不久,全线溃退的信牛开始大规模裁人;不久,信牛已经发不出工资;不久,债主纷纷堵在门口……于是仅仅三个月,曾经红极一时的信牛公司就在“转型”声中灰飞烟灭了。
我们不难发现:此类悲剧在其它行业也时有发生。比如:1998年大量家电企业转型涌入计算机制造业,1999年近百家上市公司转型进入生物工程产业,以及近几年很多企业都在纷纷进入汽车制造业、手机业等。但结果,也如同此案例一样,大多血本无归。大企业尚且如此,小企业更悲惨。
能“熬”,何必去“转”?
那么,对于那些身处周期性行业的中小企业,应该以何种心态面对外界的转型诱惑呢?
要知道,转型一定会有风险。因此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企业进行评估,是否到了非转型不可的地步,或者自己是否有充足的实力去应对转型中的各种风险。
阿里巴巴的马云曾说过一句话:今天是一个很糟糕的日子,明天可能是一个更糟的日子,但后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而阿里巴巴能有今天,就是因为它在互联网的寒冬中能“熬”。因此,意欲转型的企业要对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财务状况、人才储备、业界地位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果自己具有熬过这个“冬天”的实力,可以等到“阳光明媚”的那一天,我们又何必冒充满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去转型呢?此时,固守也许比去趟一个不知深浅的水要好一些。
也许有人会认为:坚守老本行是没出息的表现。但是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你该做、会做的事情都没做好,不该做、不会做的事情你就能做好吗?成长中的企业时刻面临名利诱惑,在左顾右盼中反倒会失去企业的根本。这就像孙大午提出的0和1的比喻:中国企业的特点就是有了1之后,就会把精力不断花费在后面的0上,直到眼里只有0而没有1,而走向迷失。结果等你发现1出了问题时,你有多少个0都救不了自己。因此,如何抓住自己的本份,可能是我们企业面对浮躁的社会时很关键的一个问题。
多元化转型也只有在不影响主业发展(原主业只要还有发展前景或造血能力)的情况下,或者说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和资源时,才适于尝试一把。同时,做企业如果有了赌博心理,恐怕就离倾家荡产不远了。
[1] [2] 下一页
我学习,我快乐:爱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