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土私募股权基金的若干思考 |
|
作者:管金生 文章来源:《资本市场》 |
爱学网——我学习,我快乐
现在,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风起云涌,这是一个资本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通道。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主体缺失,私募股权基金可能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但是,人们往往只看到新生事物表面的生命力,其内在的发展动力是什么?有什么隐忧?制约中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瓶颈又在哪里? 正值黄金季 在西方大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并努力引领潮流的两支主力部队中,如果说跨国公司偏重于实业投资和直接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又称PE)则是以金融股权投资的更高形态出现,特别是最近几年,其势如排山倒海,其形却不显山露水,已经深深扎根于亚洲资本市场的核心领域。 目前活跃在中国市场上的私募股权基金,基本可分为境外基金和本土基金两种。近几年,境外PE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已取得多个成功案例,投资人取得了几倍乃至几百倍的良好回报,更激发了境外PE对中国企业的投资热情高涨。仅以2007年上半年为例,32只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私募股权基金所募集的资金总额达133.84亿美元,接近2006年全年亚洲(可投资中国大陆)私募股权基金141.96亿美元新募资金总额。 相形之下,中国本土PE虽然仍有一部分坚持投资于高科技、高成长的双高企业,但相当一部分已改变初衷,将主要投资方向转而针对二级证券市场。一部分本土PE近两年在二级市场上获利甚丰,直至2007年底,这部分私募基金才开始撤离二级市场,并计划在2008年重新转向针对双高企业的股权投资。根据对2006年、2007年二级市场交投活跃的记录分析,有人估计,中国本土PE应当有超过500只之多,单只基金管理的资金从几千万元到几十亿元不等。 这支本土PE队伍从总体上看有三大特征:一是管理团队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业务骨干基本都是从证券公司转岗而来;二是集资能力强,由于具备广泛的社会资源,调动资金能力强大;三是运作机制灵活,盈利模式变化快,市场适应能力强。这是一支非常宝贵的力量,不仅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过股权融资服务,而且中国政府已经提出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几乎也不可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为PE发展开创了广阔发展前景,而PE又是迄今为止全球化进程中成效最为卓著的弄潮儿,但国人多是最近一二年才知道一点黑石基金的厉害。虽然PE并非全球化浪潮的直接产物,但无疑是金融管制相对松动直接催生的特殊形态—准金融机构。 PE作为一种既区别于传统家族企业又区别于上市公众公司的第三种企业组织形态,其显著特征有三:投资精英密集型企业、合伙人制度及其文化高度发达的企业、以“重分析、轻归纳”为根本工作方法的企业。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民间财富的逐步积累,这本应为PE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但由于中国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监管体制,银行在“预算软约束”下承担了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成为企业发展资本的主要来源和主渠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PE的成长空间。再加上某些不讲诚信的机构采用不诚信的手段集资,不仅破坏了市场秩序,也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信心,使PE得不到应有的健康发展。
[1] [2] [3] [4] [5] 下一页
爱学网——我学习,我快乐 |
文摘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文摘: 青云创投:中国环境VC布道者
下一篇文摘: 没有了 |
【字体:小 大】【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